当前全球能源治理的变化趋势与中国应对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能源革命,全球能源市场供需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全球能源治理机制、体系及目标设定等随之发生实质性变化。新冠疫情的暴发导致全球能源需求大幅萎缩,
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能源革命,全球能源市场供需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全球能源治理机制、体系及目标设定等随之发生实质性变化。新冠疫情的暴发导致全球能源需求大幅萎缩,更加剧了能源市场主要行为体的行为模式及策略的调整转变。特别是全球油气价格震荡带来的能源市场冲击已不再简单地停留于传统能源博弈层面,而是转变为油气生产国争夺出口市场的新型能源博弈。构建合理、有效且平衡各方利益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进而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作为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和进口国,应充分利用结合自身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角色定位,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及推动全球能源治理机制的再调整和再平衡。在此基础上,强化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全球能源安全。
全球能源治理的历史变革与现状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供给安全、能源价格波动问题的凸显,全球能源治理日益成为全球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除IEA和OPEC等传统国际能源机构外,ECT、IEF、IPCC等国际能源协调机制积极发声,二十国集团也成为全球能源对话的重要平台。但因为能源治理机构自身的局限性、缺少危机响应机制及部分功能缺失,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影响力下降。而新冠疫情的暴发和油价下跌更加速了全球能源治理架构变革的步伐。
全球能源治理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最初源于“石油七姊妹”控制国际石油市场局面的出现。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随后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这又刺激了全球能源治理向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发展。1974年,在以石油消费国为主的经合组织框架下建立了国际能源署,由此形成了石油消费国联盟与生产国联盟相对应的治理格局。1991年,国际能源论坛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沟通渠道。1990年代以来,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技术转移、加强区域合作等多元化治理目标的驱动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能源宪章条约、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机制、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等国际能源治理机构相继成立。
虽然现有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层次多、范围广,但在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稳定供给、公平竞争、绿色低碳及可持续发展方面逐步走向失序。首先,维持全球能源供求平衡及协调问题能力减弱。现行的能源治理体系导致全球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协调机制老化,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能力治理的需要。其次,公平性缺失。现有治理架构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不足。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错位还催生了国际能源治理的公平性问题。再次,可持续性不足。缺乏针对气候变化和低碳政策的国际治理,很难应对全球能源局势的新变化,对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当前全球能源治理的变化趋势
在当前世界能源供需格局持续变化及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全球能源治理格局也发生诸多变化,主要体现在外部格局的变化和内部协调变化两个层面。
第一,全球能源治理环境发生实质性变化。首先,从全球能源市场发展的长期宏观背景看,能源技术革命和环境保护主义等因素改变了全球能源治理的前提假设。页岩油气革命后,美国逐渐实现能源独立,从能源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全球油气生产和供应格局形成以美、俄、沙特共同主导的复杂而微妙的三角博弈关系。其次,新兴经济体的能源需求大增,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增长将占据主要部分,其对国际油气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再次,全球能源结构体系正在由化石能源转向清洁、可再生能源,其消费结构正在呈现低碳化趋势。
第二,全球能源市场或逐步进入低油价时代。2020年以来,全球油气市场供需结构的失衡、能源出口国的激烈竞争及疫情冲击等综合因素推动了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在疫情冲击和出口国的激烈博弈下,沙特与俄罗斯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导致减产谈判破裂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价格战”,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挫。据国际研究机构预测,受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石油消费已过峰值并进入下行区间、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已具备相当竞争能力等因素影响,全球低油价时代已经来临。
第三,新冠疫情冲击暴露出全球能源治理机构或组织角色的严重缺位。可以说,当前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呈现出的“碎片化”,不仅令其协调性缺失,更加剧了全球能源变革和能源转型市场震荡、国家间的利益博弈和恶性价格竞争。IEA和OPEC是共同维护国际石油市场稳定的主要对话机制,但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实质性作用仍十分有限,且疫情冲击下的地位呈下降趋势。面对低油价和需求急剧萎缩,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难以就减产保价实现实质性合作。而就天然气领域,目前仍未建立专门的全球天然气治理组织或机构。
文章来源:《区域治理》 网址: http://www.qyzlzz.cn/zonghexinwen/2020/0812/551.html
上一篇:科技发展能否防治滑坡“顽疾”
下一篇:合肥包河科学治理让“臭名昭著”的蓝藻变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