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荒山披绿 点石成金——为石漠化治理提供技术

来源:区域治理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30 04: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原标题:荒山披绿 点石成金——为石漠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为石漠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王克林—— 荒山披绿 点石成金 \r\t\t\t\t\t\t\t\t\t \r\t\t\t\t\t\t\t\t\t\t \r\t\t\t\t\t\t\t\t\t \r\t\t\t\t\t\

原标题:荒山披绿 点石成金——为石漠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为石漠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王克林——

荒山披绿 点石成金

\r\t\t\t\t\t\t\t\t\t
\r\t\t\t\t\t\t\t\t\t\t\"\"\r\t\t\t\t\t\t\t\t\t\"\"\r\t\t\t\t\t\t\t\t\t\t

\r\t\t\t\t\t\t\t\t\t
\r\t\t\t\t\t\t\t\t

“还好,牧草发达的根系能‘抓牢’土壤,没有发生明显的水土流失!”初秋的一天,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古周村,监测完野外水土流失情况,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王克林(见图,资料图片)舒了一口气。

环江县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地带过渡的九万大山地区。9月7—8日,这里突降暴雨。接到消息后,王克林立即赶赴喀斯特生态试验观测现场,调查极端降雨和洪涝对水土过程的影响。

2000年起,王克林和研究所的同事们建立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观测站,通过定位试验与长期数据分析,他们提出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成因的新解释,为石漠化治理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带领团队驻扎环江,提出水土流失的驱动机理

去环江喀斯特地区的路不好走,得翻山越岭。但这没有挡住王克林和伙伴们科研的脚步。

遍地都是嶙峋的黑色石头,土层稀薄的零星“插花地”都种上了玉米——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下王克林在2000年刚来到毛南族古周村等贫困村落时看到的场景。

石漠化是怎么产生的?这是王克林团队研究石漠化治理要解答的第一个问题。

2004年,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建设了13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大型生态监测点。自此,环江站科技人员长年驻扎在这里,寻找喀斯特地区缺水少土特征背后的驱动机理。

“数据显示,水沿着石头裂隙下流,‘偷偷’搬运土壤。”王克林说,“我们和兄弟单位的合作研究得出结论,喀斯特区域由降水驱动的土壤流失,以地下垂直漏失为主,地表顺坡流失为辅。”

过去,为了蓄水保土,老办法是围砌梯土。但王克林团队调研发现,这种方式见效甚微。因为石山峰丛的水土以向下垂直漏失为主,而顺坡水平流失很小,在沿坡围起来的岩窝土里种玉米根本留不住水土。扭转石漠化,必须另寻出路。

观察当地玉米种植的环境影响,提出石漠化治理新路径

“喀斯特地区土地贫瘠,水土容易流失,生态系统脆弱。”王克林举例说,形成1厘米红壤,在江南土山丘陵地区只需几十年到上百年,而在喀斯特地区却需要5000年到年,“在喀斯特地区,95%的岩石溶解物质会随水流走,能形成土壤的硅酸盐岩石不足3%—5%。”

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进程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广西西北部的喀斯特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300多人,在很多地方,人们不得不见缝插针地在石头缝里耕种玉米。”王克林说,高强度种植玉米,容易加剧水土流失。

研究团队在观测中发现,种植玉米需要每年翻耕,人为扰动导致土壤松动、水土流失加速,让薄土覆盖的岩石裸露。王克林说,“伴随着石漠化加剧,植物利用表层岩溶水分的能力也会逐渐减弱,植被的生长和恢复又会更加困难。”

治理石漠化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王克林说,答案是要改变不良的土地利用方式,找到生态保护基础上的衍生产业,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九万大山坡麓做试验,找到适宜种植的牧草

文章来源:《区域治理》 网址: http://www.qyzlzz.cn/zonghexinwen/2020/1030/984.html



上一篇:协同污染防治长三角通过联审区域标准
下一篇:后旗:打造党建引领基层网格化治理新体系

区域治理投稿 | 区域治理编辑部| 区域治理版面费 | 区域治理论文发表 | 区域治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区域治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