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治理期间,百姓遵纪守法,太守母亲却大哭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中国人评价某一个人的政绩卓著,地方安宁,往往会使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八个字,以表示在某个官员或者是帝王的管理之下,他所管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中国人评价某一个人的政绩卓著,地方安宁,往往会使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八个字,以表示在某个官员或者是帝王的管理之下,他所管辖的区域呈现出道德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充足。
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便是唐朝的玄宗皇帝李隆基,他晚年的昏聩虽然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但并不妨碍他壮年时期治理的唐朝,呈现出了“开元之治”的盛世局面。唐玄宗在开元年间所治理的唐朝,就是典型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场景,物质生活极度丰盛的唐朝人此时根本不会想到偷盗之事,这大概就是古书上所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吧!
除了帝王的治理之外,一些地方性的长官治理地方的政绩卓著,也往往会被史书冠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的赞誉。例如商周时期的诸侯国西岐,在周文王的治理下便出现了这个场景,周文王甚至还为中国文学贡献了“画地为牢”这样的典故。
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地方太守也做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然而,他的母亲在了解了所谓“路不拾遗”背后的秘密后,并没有为儿子的政绩感到骄傲,反而嚎啕大哭并叫家人准备墓地和棺材,过了没多久果然如这位母亲所料——太守被杀了。
这位太守在治理自己的治所时,当地的百姓确实相当有道德,在这个辖区内数年没有任何作奸犯科的行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确实相当明显。
这位太守就是西汉时期的严延年,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官吏,最终被人举报受到了“弃市”的惩罚,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为何他治下的百姓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他本人反倒会被人举报呢?严延年之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还要从他的经历慢慢将起。
弹劾托孤重臣
在讲述严延年之前,先要阐述汉昭帝之后两位相当重要的人物:霍光和刘贺。霍光是何许人也?他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后来几乎成了汉朝的实际掌握者,尤其是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之后,他更是两次另立新帝。
而刘贺是何许人也?他本是汉武帝刘彻的爱孙,他的父亲是第一任昌邑王,其后刘贺世袭了昌邑王的爵位。在汉昭帝去世之后,刘贺被霍光等人迎入宫中成为帝王,但仅仅在27天之后就遭到了废除,此后又被贬为海昏侯。
那么海昏侯刘贺、托孤大臣霍光与酷吏严延年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海昏侯刘贺是严延年的女婿,而托孤大臣霍光废除了刘贺的帝位。虽然严延年本人的官职并不大,他早年间在丞相的府邸系统地学习了西汉当时的律法知识,不久之后便担任了侍御史的职位。
但就是在公元前74年,托孤重臣霍光等人的“废帝”行为引起了严延年的不满,为此他公然上书弹劾霍光:
“擅自废立皇帝,罔顾君臣上下礼仪。”
然而严延年毕竟是一个小官,他所上的奏折根本没有人理会,但朝中的群臣却因此事开始远离他。汉宣帝刘病己继位之后,严延年又公开弹劾了大司农田延年,说他公然手持兵器冲撞汉宣帝的马车。田延年正是大将军霍光的得力助手,这件案子很快就有了戏剧性的反转,严延年被御史中丞反咬一口,最终成为了亡命天涯的逃犯。
总而言之,严延年得罪了大将军霍光以及他的党羽,直到霍光去世之后汉宣帝大赦天下才得以死里逃生。
本是儒生,却效仿法家商鞅
那么,一介小吏严延年与大将军霍光之间的恩怨,与他个人的死亡有什么关系?
公元前68年,大将军霍光因年迈气衰去世,在随后霍光的党羽以及家族遭到了汉宣帝的清算。而公元前61年到公元前58年,严延年才渐渐地从当年弹劾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并且跟随当时的强弩将军许延寿一起攻克西羌,随后便因为战功被封为了涿郡太守。
可以说,严延年的官场生涯是相当不幸的,但这一系列的事件也充分暴露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班固在《汉书·酷吏传十六》评价严延年:“延年为人短小精悍,敏捷于事,虽子贡、冉有通艺于政事,不能绝也”,班固将严延年比作子贡和冉有,是有所指的。子贡这个人除了多才多艺之外,还相当擅长与经商,“端木遗风”指的就是商业。
而冉有这个人更是擅长理财,他还曾经帮助季康子改革了田地赋税,但因此遭到了孔子的批评。严延年是儒生当中的子贡和冉有,意在指明他这个人实际上有着鲜明的改革的法家的思想。事实上,严延年确实和秦国时期的商鞅一般,相当推崇“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当然了,严延年的专业是法律,他所担任的官职大都也是律法方面的。
文章来源:《区域治理》 网址: http://www.qyzlzz.cn/zonghexinwen/2020/1109/1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