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强化人民法庭建设 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央电视台北京7月25日电(记者 孙颖)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将加强人民法院建设,以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工作2021年工作新阶段,推动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跨越,
中央电视台北京7月25日电(记者 孙颖)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将加强人民法院建设,以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工作2021年工作新阶段,推动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跨越,有力推动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我国已基本实现人民法院司法服务有效覆盖
近年来,全国各地法院努力巩固基层基础,切实加强法院建设,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吉林、浙江、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印发了优化人民法院布局的意见,在便利群众就近参与诉讼、协调司法资源配置、完善人民法院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司法效率。
截至今年6月,全国各地法院都有实际运行的人民法院,基本满足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中,全国有农村法院6201个,城市法院1234个,城乡一体化法院2710个。人民法院在多个地区设立了巡回审判点。各村和大部分城区已基本实现人民法院司法服务有效覆盖。人民法院的城乡布局已基本适应城乡一体化的需要。全国有专业人民法院840个,约占人民法院总数的8.28%。
2016年至2020年,全国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新案件2040.8万件,审结2027.5万件。一大批案件及时结案,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全国人民法院特邀调解组织1.6万个,特邀调解员4.1万个;人民法院委托调解纠纷62.8万件,委托调解案件47.7万件,司法认定案件17万件。
近三年来,参与“一站式”建设的人民法院数量逐年增加,目前约占60%。人民法院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才优势逐步凸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升级,保障水平显着提高。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市法院和城乡联合法院基本实现科技审判庭全设备,包括听证录音录像、证据展示、语音识别、文件扫描等设备,可实现网上调解、网上庭审、网上直播广播、电子文件生成、无纸化办公、电子签名、智能合院等功能,天津、内蒙古、上海、浙江、海南等地都配备了100%的科技审判法庭。
“三个便民”要成为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的方针。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断丰富案件类型,惠及民生。法院诉讼治理水平和综合审判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最高法要求提高政治地位,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民法院的职能。最高法指出,人民法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司法服务的基础性工程,是基层社会治理司法服务的重要抓手,是司法服务服务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
最高法强调,要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人民法院的原则。在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中,要坚持便利当事人诉讼,使人民法院独立、公正、高效地行使审判权,同时积极响应人民群众新诉求和新诉求。对新时代公平正义的期待。 “作为工作方针的全新时代内涵,要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坚持便利当事人诉讼,便利人民法院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依法高效,方便人民及时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弘扬人民正义的优良传统和时代价值。
最高法要求立足司法职能,积极服务全面振兴乡村,强调妥善处理“三农”传统纠纷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纠纷、休闲农业、文化体育体验、健康养老等,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落实粮食安全深入战略,妥善处理种子、粮食等行业问题。在农产品纠纷中,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
妥善处理涉及村民自治的纠纷,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和宅基地“三权分立”纠纷,助力农村改革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动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和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工工资和权益。
妥善处理农村家庭事务和邻里纠纷,推动此类矛盾纠纷的实质化解和源头化解,依法依规规范高价馈赠,干扰婚姻自由、虐待、遗弃家庭党员等不良嗜好和封建迷信;依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促进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以职能为导向,指导制定村规民约,推动风俗流转,推动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建设文明村落。
通过依法妥善审理环境资源案件,建立健全与环保部门执法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过度消耗资源向能源转变。绿色节能减排,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绿色转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最高法》还提出以供求关系,有效优化新时期人民法院区域布局。融入辖区治理,有序推进新时代人民法院专业化建设。人民法院要明确方法和渠道,积极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坚持为人民主持公道,积极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深化改革创新,切实加强新时代人民法院人事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新时期人民法院考核机制。找准薄弱环节,切实提高新时期人民法院保障水平。
文章来源:《区域治理》 网址: http://www.qyzlzz.cn/zonghexinwen/2021/0727/2199.html
上一篇:遏制任性“野游”须建立健全长效治理机制
下一篇:三区跨域协同破解交界治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