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出台《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夏季,强降雨增加。大雨过后如何防止积水内涝考验每个城市。 为加快全省城市内涝治理,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近日印发了《城市内涝系统治理实施方案》 ”与多
夏季,强降雨增加。大雨过后如何防止积水内涝考验每个城市。
为加快全省城市内涝治理,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近日印发了《城市内涝系统治理实施方案》 ”与多个部门合作。为什么城市总是“看海”?实施方案对城市内涝提出了哪些妙招?城市慢性内涝病能治好吗?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内忧外患”——
暴雨频发,城市规划不善,综合防控迫在眉睫
近年来,“暴雨必定”被淹”城市的通病。 “城里看海”、“街上游泳”、“车变船”等场景,往往在汛期冲上热搜,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考验着一些城市的治理能力。
根据水利部《中国水旱??灾害统计公报》历年数据,2006年至2017年,平均有157个县级以上城市被淹或每年在我的国家被洪水淹没。每年有100多个城市发生内涝。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与极端天气增多有关,还与城市快速扩张、排水系统建设严重滞后密切相关。
近年来,“短时超标暴雨”时有发生,且逐年增多。数据显示,1950年代和1960年代,我国此类强降水发生概率占样本的10%~15%,2000年后发生概率超过20%。尤其是特大城市,在“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的催化下,小范围、高强度的局地暴雨时有发生,极易造成城市内涝。同时,城市规划不善也是内涝发生的重要原因。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坑塘填埋,降低了部分城市的韧性。暴雨在城市江湖有限的空间内迅速聚集,导致水位上升水位支持造成城市排水不畅、内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建厅负责人表示,过去,一些地方城市建设观念存在偏差。而“重地不重地”导致部分城市管网建设标准不足,地面硬化。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政立交桥的建设,中心城区的集水面积变大,地表径流增加,集水量急剧增加,对集水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雨水管的承载能力。排水系统标准不足,会造成积水短时间难以排出。
城市内涝综合防治已刻不容缓。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城市内涝点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城市排水管道和泵站改造升级工程、排水调蓄建设工程、源头减排工程、信息化工程。建设和应急处理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系统治理,统筹新老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综合采用自然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内涝隐患,建立“源头减排、管道畅通、泵站强排、河湖蓄排、信息控制排水”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超标应急响应”,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到2035年,全省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能力更加符合建设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的要求,防雨条件下城市内涝。控制标准将全面取消。
“能源排放与吸收”——
由于我市政策和制度治理,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暴雨使现代化的城市变得脆弱无助,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的地下管网。弥补城市排水设施的不足非常重要。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建司负责人表示,管网改造要以城市内涝点整治为突破口,以排水以区为单位,结合旧社区改造、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完成管网改造和功能恢复达标,提高管网排水能力;加大对排水能力不足的雨水篦、排污口、截水井等辅助设施改造,确保集排水畅通;还整合泵站 针对集水区,加快泵站标准化改造,提高设备性能和自动化控制水平,在外部顶水导致自排水或抽水不畅的地区,加快改造或增设泵站不符合标准的容量。新建3000立方米每秒规模的城市排水泵站,提高排水能力。
业内专家坦言,现行的防涝体系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该市缺乏现代化的防涝体系。除了管网建设不足外,集聚、滞流、隔、网、渗、调整、河湖水系整治等综合措施也缺乏配套设施??。为此,我省明确,按照城市生态和排污调蓄的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留白、绿化,加强城市保护和修复。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湿地,改善城市水系连通性 保持城市蓄排水基本平衡,加强与城市防涝设施的衔接协调,优化城市水系格局,构建持续、可持续的完善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城市排水不仅要考虑“排水”,还要考虑“吸水”。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实施雨水源减排工程。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严格落实雨水管控要求,在建设小区、道路广场、公园、公园等建设改造项目中,合理采取“渗、滞、存、净、用、排”等措施。河流和湖泊。 , 减少雨水径流的峰值和径流;因地制宜采用透水铺装,增加下沉式绿地、草沟、人工湿地、砂石地、天然地等软性透水地面,建设屋顶绿化、干溪、干湿塘等,改善雨水存储和渗透;到2025年底,新增海绵城市达标650平方公里,建成区50%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文章来源:《区域治理》 网址: http://www.qyzlzz.cn/zonghexinwen/2021/0809/2244.html